close

  
  苗族趕秋-趕秋場(圖片由花垣縣文廣新局提供)
  
  苗族趕秋-苗族巴代(圖片由花垣縣文廣新局提供)
  
  苗族趕秋-苗家助興苗鼓(圖片由花垣縣文廣新局提供)
  
  苗族趕秋-趕秋儀式(圖片由花垣縣文廣新局提供)
  
  苗族大型舞蹈---遷徙舞(圖片由花垣縣文廣新局提供)
  
  苗家攔門酒(圖片由花垣縣文廣新局提供)紅網花垣站7月21日訊(分站記者 龍海胤 石玲娜)7月21日,記者從花垣縣文廣新局瞭解到,文化部近日向社會公示的全國申報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花垣縣“苗族趕秋”成功入選。
  苗族趕秋,苗語“交秋”,漢語又叫“苗族趕秋節”。原由村寨輪流舉辦,現多由鄉鎮或者縣區舉辦,秋場設在“立秋”這天的墟場點。這天,附近的各鄉各鎮、各村各寨、各家各戶的苗族人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卸下肩上的擔,穿著華麗、鮮艷的苗族服裝,女孩子則頭胸佩戴著各種銀飾,數萬餘眾前前後後、來來往往游行於秋場。
  東道主則擺設好秋門、八人秋、祭祖場、民間體育競技場、民俗文藝演出場等,以及準備好攔門酒、殺豬宰牛,迎接各村寨的苗歌、苗鼓、民間體育競技、法師、玩龍舞獅、民間傳統舞蹈等隊伍,以及作客的大舅爺、二舅爺。散場後,苗族青年男女三三兩兩趕“邊邊場”,聚集在山坡上對情歌、找情郎、約會交往,趣味叢生,妙樂無窮。
  苗族趕秋內容涵蓋面很廣,主要有攔門、接龍、打八人秋、苗鼓、苗族絕技、綹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邊邊場等。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演繹,苗族一些傳統文體活動,如武術、玩龍、舞獅、演出、展覽和苗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等又融入其間,形成了“喜滿秋場、情滿秋場”的宏規巨模,唯“趕秋場”,最有苗族特色,極富苗族人民的節日文化內涵。
  文化部去年啟動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工作。此次湖南共有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國家名錄,在全國排名第6位。
  花垣縣位於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是我國大西南進入中南地區的陸路咽喉要塞,自古以來,就有“西南門戶”、“百裡苗疆”之稱。民風純樸,民族文化資源豐厚,原生態藝術品種極為鮮活。1993年、2008年、2011年、2013年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2011年3月年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中國蚩尤文化研究基地”。
  花垣縣屬於國家授牌公佈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保護範圍。苗族趕秋在花垣縣的排碧鄉的板慄村、岩羅村,董馬庫鄉的董馬庫村、卧大召村、丙池村,吉衛鎮的臘乙村,花垣鎮的洞溪坪村,以及排料鄉、雅酉鎮、民樂鎮、長樂鄉等地較為活躍。
   新聞鏈接:
  
  花垣縣五項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湘西苗族鼓舞(民間舞蹈)
  苗族服飾(民俗)
  2011年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古歌(民間文學)
  苗族醫葯(傳統醫葯)
  2014年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二十四節氣——花垣苗族趕秋(民俗)  (原標題:花垣“苗族趕秋”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fhjn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